供稿,摄影:CEEP
2016年12月19日下午,美国马里兰大学Klaus Hubacek教授和Kuishuang Feng副教授应邀来访,并作题为“Assessing carbon inquality from local to global”和“China in the Global Supply Chain: Economic gains and environmental losses”的学术报告。中心众多师生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梁巧梅教授主持。
Klaus Hubacek教授现就职于马里兰大学地理科学系,在环境科学的能源气候经济建模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目前已产出200余篇文章、书籍和报告等,合作者分布在中国、奥地利、日本、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同时在众多国际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
本次报告中Klaus从世界、国家和地区三个维度介绍了碳足迹的不平等现象。世界收入分配不均衡近年来广泛地获得共识,而碳足迹的分配问题还很少受到关注,尤其对影响节能消费偏好的驱动因素问题还鲜有学者予以关注。全球层面上,Klaus教授研究了不同收入等级人群消费的碳排放,指出国家层面的碳足迹分析会遗漏许多有用的信息,如收入差异对碳排放差异带来的影响;国家层面上,他利用消费数据将消费者分为多类别进行研究,描述了不同收入和消费偏好的人群对应的碳排放水平;地区层面上,他通过比较无车族与有车族的消费偏好和碳排放发现,尽管无车族省去了养车费用,但会在度假等其他消费中花费更多,两类人群的碳排放足迹差异不如直观想象中显著。
Kuishuang Feng副教授现就职于马里兰大学地理科学系,擅长用空间经济建模方法研究相关环境问题,至今已有多篇论文发表于《Nature Climate Change》《PNAS》等顶级期刊,并被BBC,路透社等多家知名媒体引用。
随着国际贸易越发频繁,伴随国际贸易产生的隐含碳问题也越发受到关注。生态不平等交换假说提出,中低收入国家出口自然资源而使发达国家减少生产对环境有害的商品,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是否收到这样的影响,由出口带来的环境损失有多少?本次报告中,Feng运用多区域IO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以排放产出比作为评判指标,对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问题进行了分析,特别对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受隐含碳的影响进行了描述。
会后,中心师生与Klaus 和Feng教授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合影留念。
(审核:颜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