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葆君(12BET管理与经济学院副经理)、马也(12BET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据相关媒体报道,2017年新能源车补贴政策或在短期内发布,与此前相比,新的补贴政策或将出现较大幅度的退坡。
实际上,2015年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2017-2020年除燃料电池汽车外其他车型补助标准适当退坡,其中,2017-2018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20%,2019-2020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40%。
笔者以为,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是个必然的过程。作为新能源车企业,不能永远躺在补贴上过日子。如果一味依赖政策扶持,产业就无法健康发展,企业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学会独立行走,接受市场的洗礼。短期来看,补助退坡对新能源汽车企业将会形成较大的压力,但长期看则有利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财政补贴的临界点在哪里?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固有属性以及其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决定了我国现阶段需要对新能源汽车行业进行补贴。近年来,在国家各项政策的大力培育下,新能源汽车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从世界其他国家的情况来看,相关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补贴都有一个“度”,即补贴的力度和退坡的临界点,这个“度”的标准实际上就是产业化。无论是国外的相关政策还是国内有关汽车排放标准所进行的相关补助政策,均有适时的退出机制。
以中国目前认定推广并给予财政补贴的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来看,按照2012 年国务院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年)》(下称《规划》),其产业化发展目标设定为: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 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统计,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和销量分别超过30万辆,同比均增长逾3倍。根据2016前三季度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仍有望提交相对满意的答卷。因而,财政补贴退坡的临界点,相伴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而越来越清晰。
根据《通知》,新能源汽车的补助标准主要依据节能减排效果,并综合考虑生产成本、规模效应、技术进步等因素逐步退坡。2016年更是针对“骗补”进行了一次专项督查,使相关退坡政策更加细化。
车企短期承压但有利于行业长远发展
从市场层面上讲,补助退坡机制将使得淘汰机制得到正常的发挥,从而更好地规范市场。在未退坡阶段,政府较高额度的补贴,使得新能源车企很难分出能力和水平的差距;而退坡力度加大后,不少为了大额补贴而跟风进入新能源行业的企业动力降低,进而有利于清退投机厂家,使得新能源汽车市场得到进一步的有序发展。
同时,严重困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地方保护主义,也有望随着补助退坡而逐渐弱化。这种现象滋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政府不愿意看到地方财政补贴外流。而补助的逐步退坡直至最后消失,将会使地方保护现象失去一个根本性的基础。
补助退坡机制对新能源车企的发展影响几何?从短期来看,补助退坡对新能源汽车企业将会形成较大的压力;但就长期、整体而言,此举是明显利好的。有利于新能源车企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加快推进产品技术,才能通过市场的洗礼。
对于新能源车企而言,应对政策的不断退坡,一方面,需要以更加市场化的手段参与国内外的竞争,技术持续改进、产品找准消费需求,并在营销方面找到强有力的卖点;另一方面,需要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成本控制,不断拓宽市场销量。总之,车企需要通过创新化、规模化和商品化来降低成本,缩小和市场的差距。
仍需在研发环节加大支持力度
从国内外经验来看,无论国家扶持政策力度有多大,新能源汽车市场要完全放开,还有赖于消费者对产品接受程度的提高。目前,可选择的产品少、续航里程短等都是困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问题,也是消费者并不积极购买新能源车的原因。
综观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阶段离不开好的政策。因而,在购车补贴逐步递减的同时,政府还需要在研发环节加大支持力度,集中资源支持企业在动力电池、核心零部件、电控技术、轻量化、智能化等方面突破技术瓶颈。
再者,还需要努力建立市场化的发展机制。相比直接的财政补贴,更需要借助市场的力量激励和倒逼企业把更多资源投入到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上,避免部分企业对政策的过度依赖和骗补行为。
此外,补贴政策依据标准还需要考虑产销规模。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大部分在电池,而电池的成本高低和市场的产销规模有直接关系,因此,政策的退坡程度需要充分考虑产销规模这一因素。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新能源车补贴的逐渐减少,以补贴为中心的非市场化产业活动将会逐渐减少,新能源车产业有望回归市场理性。
【专家简介】唐葆君,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12BET管理与经济学院副经理、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优选法统筹法研究会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分会秘书长。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社中新经纬)
原文链接: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6-12-15/doc-ifxytqqn8638591.shtml